男人女人那些事
李宏:新常态下的社会福利治理📱《男人女人那些事》🦟因此,我们需要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让人民获得最高的利益,即人民的最高利益就是我们的目标。所以不要抛开人民的最高利益而笼统地把所谓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目标,邓小平的这个哲学思想非常重要。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常常不是以这个原则来看待问题的,我们是离开人民最高利益把所谓的一些社会主义理论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则作为最高目标,而这些原则是否符合人民的最高利益却无人过问。这种倾向是不把人民最高利益作为目标,而是把某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某些原则作为目标。这个事能不能干?体制能不能改?实际上这取决于是不是符合所谓的社会主义的原则,是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教条,我觉得如果符合人民的最高利益的话,就可以干,可以改。
伴随着中国社会从生产主导型社会向消费主导型社会的过渡,消费社会的特征正在中国逐步显现。大规模的商品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带来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转变。人们更多地把对自身幸福的追求与现实物质利益的满足联系起来。而这一转变的根本之处,在于充分强调了日常生活满足的必要性和绝对性,强调通过物质占有和消费实现生活享受的直接性。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已经从以往的吃饱穿暖变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日常生活中美和新的追求。在这一态势下,流行文化更多地与消费,尤其是与已经超出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象征意义上的符号消费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包含着特定文化内涵的多元符号体系而存在。在文化强国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只有准确地把握流行文化的特征,才能贴切地加以引导,使其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从总体上看,中国当代流行文化的发展有如下几个表征。,当然,国学的教育除了读经之外,还可以采用展示的方法进行,向青少年展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陶冶性情,提升道德素养。
在未来数年内,中国将“大力发展网络文艺”。这是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上释放的重大信号,并写明在《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之中。事实上,早在去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即打破惯例,邀请2名网络作家参加。这被视为中央高层对网络文艺极为重视的一大信号。,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转变育人理念,由向专业团体看齐转变为向部队一线的任职岗位瞄准,聚焦强军制胜和战斗力标准,真正为部队文化工作培养高质量人才;二是转变办学格局,紧贴使命任务,强化特色办学,根据部队需求,形成“以任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办学格局,新增设21个任职教育专业班次;三是转变培训模式,打造融常规调学、定向培养、随营培训和远程教育四位一体的培训模式,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的岗位指向性;四是转变创研方向,紧盯部队文化建设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官兵,把官兵作为表现中心和讴歌对象,创作现实军事题材文艺作品。
当前,尤其应注意发挥红色文化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一个时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竭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否定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道路,鼓吹所谓“普世价值”、资产阶级“民主宪政”,挑起事端,制造民族分裂,妄图使我们改旗易帜。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红色文化百炼成钢,是抵御西方腐朽反动思想文化侵蚀、防止“和平演变”的利器。应充分认识其内涵、意义,切实用好这一思想武器。,今年9月起,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武英殿、延禧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展出283件清宫内府旧藏书画珍品,其中包括神龙本《兰亭集序》卷《伯远帖》《游春图》等重量级经典名作,结果“入宫”人数爆满,游客参观质量下降,服务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其实,故宫博物院完全可以配合特展,在既有的“端门数字馆”实体数字展厅之外,为移动终端搭建有关“石渠宝笈特展”的网络实时动态全息数字化平台,让更多人不必到现场就可“身临其境”。同时,还可以此次特展为契机,持续性地通过互联网公开和分享一些关于清宫内府书画收藏、古代书画装裱修复和养护方面的知识与图文信息,相信对于文化艺术常识的普及不无裨益。
其实,西方模式今天的最大困境也是改善民生乏力。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经济危机等已经导致西方国家百姓生活水平长期停滞甚至下降。绝大多数西方民众关心的也是经济、就业、福利这些民生问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民本”思想不仅对于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而且对于解决许多世界性的难题也有重要的启迪。,与此同时,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努力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寻求社会价值整合的最大公约数。做到这一点,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既理性继承历史传统又立足当今实际的当代中华文化。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角度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看到文化的本土性,还要看到它的世界性,使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文化符合甚至引领世界文明发展潮流,不断增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
【編輯:Demy】
相关新闻
- 彭海红:警惕土地私有化思潮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冲击 2023-09-22 09:46
- 郝福满:让人跟着就业机会走 2023-09-22 09:10
- 周小毛:地方新型智库怎么建 2023-09-22 09:55
- 多维度解读“公民社会” 2023-09-22 09:54
-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2023-09-22 09:44
相关新发布
- 中国残疾人福利制度建构模式:从慈善到社会权利 2023-09-22 09:50
-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激发社会活力 2023-09-22 09:48
- 中国启动“春运模式”:今年有何不同 2023-09-22 09:57
- “社会越轨”现象为何频现 2023-09-22 09:53
- “二孩否”不该成女性求职的障碍 2023-09-22 09:43